首页 > 中锦楼 > 考试资讯 > 江苏科技大学分数线—南方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2024 内容详情

江苏科技大学分数线—南方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2024

唐梓柔

江苏科技大学分数线—南方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2024

江苏科技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2024年录取分数线概览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考试无疑是衡量学子们知识掌握程度与学习能力的一把标尺。而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各大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无疑成为了考生与家长关注的焦点。今天,我们将以专业的视角,深入探讨江苏科技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在2024年的录取分数线情况,为即将踏上考场的学子们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

一、江苏科技大学2024年录取分数线详析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学术实力雄厚的高等学府,江苏科技大学在2024年的招生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在全国范围内,其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跨度较大,从青海的421分到海南的616分,充分显示了不同地区考生对江苏科技大学的青睐程度。

在江苏省内,江苏科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则更加精细化。对于首选物理科目的考生而言,不同专业组的分数线差距明显,最高可达68分之多。其中,海洋工程类、电子信息类等热门专业的分数线较高,而环境工程等联合培养专业的分数线则相对较低。对于首选历史科目的考生来说,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同样竞争激烈,而旅游管理等专业则相对宽松。

此外,江苏科技大学在河北等省份的专业录取分数线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理工科专业的分数线居高不下,而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则相对容易录取。这种差异化的录取标准,既体现了江苏科技大学对不同专业人才的独特需求,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二、南方科技大学2024年录取分数线概览

与江苏科技大学相比,南方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新兴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录取分数线同样备受瞩目。在2024年的招生中,南方科技大学针对全国一卷地区理工类考生的录取分数线高达630分,文史类则为580分;针对全国二卷地区,理工类录取分数线为610分,文史类为560分。这一高标准的录取门槛,无疑彰显了南方科技大学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严格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南方科技大学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录取分数线也达到了629分,这一分数在全国范围内同样处于较高水平。这充分说明了南方科技大学在考生心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也反映了其对优秀学子的强烈吸引力。

从近年来的录取趋势来看,南方科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这既得益于其卓越的学术成果与教学质量,也与国家对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招生中,南方科技大学的录取门槛或将进一步提高,为更多优秀学子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结语:展望未来,共赴教育新篇章

回顾江苏科技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在2024年的录取分数线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这两所高校在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方面均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与魅力。它们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录取门槛,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追求卓越、实现梦想的舞台。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江苏科技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能够继续秉持教育初心,不断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学子能够珍惜机会、勇往直前,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超越自我、成就梦想。

在教育的征途中,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份收获都值得被庆祝。让我们携手共进,共赴教育的新篇章!

不知道怎么填志愿?

《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日前发布。大学生总体就业率状况如何?就业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分别是什么?就业的主要行业、职业、雇主、地区变化怎么样?

记者为正在填报志愿的学生们进行了梳理——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整体稳定

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9%)与2016届、2015届(分别为91.6%、91.7%)基本持平。其中,2017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与2016届(91.8%)基本持平,近六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整体稳定。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比2016届(91.5%)略高,近十年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稳步上升。值得注意的是,2017届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

图为2015~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变化趋势

大学毕业生后深造比例略升

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7.1%)与2016届、2015届(分别为77.3%、77.4%)基本持平;“自主创业”的比例(2.9%)与2016届、2015届(均为3.0%)基本持平;“正在读研/读本”的比例(10.8%)略高于2016届、2015届(分别为10.3%、10.1%);“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3.4%)略低于2016届、2015届(分别为4.0%、3.9%)。

另外,在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未就业人群(7.2%)中,近半数还在继续找工作。其中,处于未就业状态的本科毕业生(7.0%)中“还在找工作”的为2.6%,“待定族”为1.7%(不求学不求职);处于未就业状态的高职高专毕业生(7.5%)中“还在找工作”的为4.3%,“待定族”为3.2%。

电气类就业率最高,法学类就业率最低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93.5%),其次是管理学(93.2%);最低的是法学(85.3%)。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电气类(95.6%),最低的是法学类(85.3%)。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排前三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96.7%)、能源与动力工程(95.8%)、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95.6%)。

本科学科门类名称

2017届

2016届

2015届

工学

93.5

93.5

93.6

管理学

93.2

93.6

94.0

经济学

91.5

91.7

92.3

医学

91.3

90.8

91.5

教育学

91.0

91.2

90.5

农学

90.9

91.0

91.0

理学

90.5

90.9

90.7

文学

90.2

90.1

90.4

艺术学

88.1

88.8

89.9

历史学

86.3

86.1

86.4

法学

85.3

84.9

86.9

全国本科

91.6

91.8

92.2

(图为2015~2017届本科各学科门类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变化趋势*)

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生化与药品大类(93.5%),最低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88.7%)。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电力技术类(94.2%),最低的是畜牧兽医类(89.7%)。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排前三位的专业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96.7%)、学前教育(96.0%)、电气化铁道技术(96.0%)。

高职高专专业大类名称

2017届

2016届

2015届

生化与药品大类

93.5

93.4

93.5

公共事业大类

93.4

92.9

92.6

材料与能源大类

93.3

92.7

92.2

制造大类

93.0

92.3

92.0

土建大类

92.9

92.1

91.2

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

92.8

92.5

92.7

交通运输大类

92.7

92.3

92.1

轻纺食品大类

92.3

92.0

92.9

财经大类

92.3

91.8

91.7

文化教育大类

92.3

91.3

91.5

电子信息大类

92.1

91.3

91.3

水利大类

92.0

91.8

艺术设计传媒大类

91.3

90.6

90.2

农林牧渔大类

90.6

90.1

90.4

医药卫生大类

90.6

89.7

90.1

旅游大类

90.1

90.0

89.8

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

88.7

87.5

87.4

全国高职高专

92.1

91.5

91.2

(图为2015~2017届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变化趋势*)

从三届的就业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本科学科门类中的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下降。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的公共事业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制造大类、土建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上升。

红牌与绿牌专业刷新

2018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其中,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连续三届都是绿牌专业。2018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专业包括:社会体育、市场营销、信息安全技术、软件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其中,市场营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连续三年都是绿牌专业。

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行业需求增长是造就绿牌专业的主要因素。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绿牌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的行业中,互联网运营与网络搜索引擎业及软件开发业需求增长明显。

(图为2018年本科、高职高专“绿牌”专业)

2018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绘画、化学、美术学、音乐表演、法学、历史学。其中,美术学、音乐表演连续三届都是红牌专业。2018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法律事务、汉语、食品营养与检测、初等教育、语文教育。其中,法律事务、语文教育连续三届都是红牌专业。

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红绿牌专业反映的是全国总体情况,各省区、各高校情况可能会有差别。

深入分析专业亮红牌的原因,这与相关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有关。本科红牌专业多为艺术类专业,而2011~2013年艺术学招生增长率高达17.7%,高于全国本科招生人数增长率10个百分点。被列入红牌的多个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中小学教育机构就业,但其就业比例增长率却仅为4.8%。毕业生供过于求是导致专业亮红牌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职高专方面,初等教育、语文教育较同类型专业毕业生规模明显偏大,因此其就业率相对其他同类型专业更低。

(图为2018年本科、高职高专“红牌”专业)

教育、信息业、医疗业需求旺盛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教育业”(就业比例为14.7%),且在“教育业”就业的本科生比例从2013届的10.0%上升到了2017届的14.7%,其中有六成左右集中在中小学教育机构。

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12.5%),而就业比例增长最多的是教育业。进入“教育业”就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比例连续五届保持上升趋势,较2013届增长了2.8个百分点(2017届的就业比例为6.5%)。“教育业”中,就业于幼儿园与学前教育机构的占比上升较快,从2013届的25%上升到了2017届的33%。

“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就业比例为10.3%)是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第二多的行业类,且毕业生在这类行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8.7%上升到了2017届的10.3%。

“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就业比例为7.7%)是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第二多的行业类。毕业生在这类行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到了2017届的7.7%。

概括来说,教育、信息业、医疗业毕业生需求旺盛,传统制造业面临挑战。

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依然是主要就业去向

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4%上升为2017届的60%,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2%下降到2017届的18%,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11%下降到2017届的7%。这些变化反映出外企、国企招聘放缓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而民营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撑凸显重要。

(图为2013~2017届大学毕业生在不同类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变化趋势)

2013~2017届大学毕业生在3000人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3%下降到21%,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51%上升为55%。中小微企业雇用了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

(图为2013~2017届大学毕业生在不同规模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变化趋势)

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7届的58%。

(图为2013~2017届大学毕业生在不同类型城市就业的比例变化趋势)

“北上广深”就业本科生三年后离开比例持续攀升

城市“抢人大战”打得火热,从近五年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8.2%下降到2017届的22.3%。除了应届毕业生之外,毕业半年后曾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本科生在三年后离开的比例也从2012届的13.7%上升到了2014届的21.7%。“北上广深”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减弱。

杭州、天津、广州吸引力增强

外省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更能体现城市吸引力。数据显示,涌入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外省本科毕业生占比不断上升,2015~2017届的比例分别为28.2%、32.0%、35.6%,提升了7.4个百分点。其中,在杭州就业的近三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人占比最高,为55.3%,其后为天津(54.4%),高于广州(45.3%)。

在各城市就业的2015~2017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人占比(%)

城市

在该城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外省人占比

城市

在该城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外省人占比

北京

82.6

杭州

55.3

上海

79.5

天津

54.4

深圳

68.2

苏州

43.4

广州

45.3

南京

40.7

武汉

26.7

宁波

26.2

成都

25.8

西安

25.5

重庆

22.3

郑州

10.9

中西部地区吸纳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

本科毕业生在东部地区(不含东北三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65.7%下降到了2017届的56.7%,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从2013届的32.4%上升到了2017届的39%。综合就业城市类型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及以下城市对毕业生的吸纳程度上升较为明显,毕业生就业于中西部地级及以下城市的比例从2013届的21.0%上升到了2017届的30.5%。

东北地区留人难

近三年东北区域经济体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垫底,2017届88.5%、2016届89.2%、2015届89.8%,比全国本科平均就业率(91.6%、91.8%、92.2%)分别低出3.1、2.6、2.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留人难。与全国本地生源的本地就业比例相比,2017届本科东北生源在本地就业的占比(4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4.3%)27.6个百分点。

(图为2015~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生源所在地就业的比例变化趋势)

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

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7%,比2016届(65%)高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8%,比2016届(66%)高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5%,比2016届(63%)高2个百分点。近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56%)。

(图为2016届、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

“税务专员”本科满意度最高“搬运工”高职高专满意度最低

2017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本科为64%,高职高专为65%)、“发展空间不够”(本科为54%,高职高专为55%)。

2017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是教育学(71%),就业满意度最低的是历史学(64%)。2017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是文化教育大类(68%),最低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60%)。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税务专员”(85%),最低的职业是“化学设备操作员和管理员”(47%)。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航空乘务员”(87%),最低的职业是“搬运工(不包括机器操作人员)”(34%)。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本科学院和大学”(81%),最低的行业是“塑料用品制造业”“农药、化肥和其他农业化学制品制造业”(均为52%)。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铁路运输业”(85%),最低的行业是“音频和视频设备制造业”(52%)。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的就业满意度最高(77%),在“民营企业/个体”“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等)”的就业满意度最低(均为65%)。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的就业满意度最高(72%),在“民营企业/个体”“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等)”的就业满意度最低(均为63%)。

从不同城市来看,北京是“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中就业满意度最高城市,杭州是新一线城市中就业满意度最高城市。

表1各主要城市2017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

一线城市

就业满意度

新一线城市

就业满意度

北京

75.9

杭州

75.3

上海

73.9

宁波

72.0

广州

71.0

天津

71.6

深圳

70.2

南京

69.7

苏州

68.7

全国本科

68.2

成都

67.4

武汉

66.1

西安

64.9

重庆

64.8

郑州

63.1

就业满意度是由就业的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可能会受到薪资待遇、行业发展、职业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也与毕业生自身经历和感受密切相关。

从事IT类职业本科毕业生收入较高

2017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5067元),最低的是历史学(4023元)。2017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交通运输大类(4319元),最低的是文化教育大类(3418元)。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职业类是“互联网开发及应用”(6082元),其次是“计算机与数据处理”(6042元)。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职业类是“经营管理”(4818元),其后是“房地产经营”(4665元)、“航空机械/电子”(4625元)。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5634元),其次是“运输业”(5567元)。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运输业”(4536元),其次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4422元)。

教育、零售为大学毕业生创业主要行业

201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9%,与2016届、2015届(均为3.0%)基本持平。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3.8%)高于本科毕业生(1.9%)。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平稳态势。

(图为2015~201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变化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735.8万估算,2017届大学生中约有21.3万人选择了创业。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属于机会型创业的毕业生占创业总体的大多数(本科为86%,高职高专为84%)。

2017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2.7%)。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中原区域经济体(4.9%)。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产业(22.7%)。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12.3%)。

创业失败风险不容忽视

更值得注意的是,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6.9%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与2013届(46.2%)基本持平;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有45.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3届(46.8%)略低。三年内,超过一半创业人群退出创业市场,创业失败风险不容忽视。

本报告基于麦可思公司2018年度的大学毕业生跟踪数据而撰写,反映了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于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跟踪评价和公开发布。麦可思公司自2007年以来,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研究,从2010年开始,连续九年对之前跟踪过的全国2006~2014届大学毕业生进行毕业三年后的职业发展跟踪,建立了2006~2017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库。

(麦可思研究院供图)

通信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公告]通信工程专业高校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北京邮电大学 A+ 12 华南理工大学 A 23 天津大学 A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A+ 13 北京理工大学 A 24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A 3 清华大学 A+ 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4 电子科技大学 A+ 15 西安交通大学 A 26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 5 上海交通大学 A+ 16 华中科技大学 A 27 南京理工大学 A 6 东南大学 A+ 17 武汉大学 A 28 重庆邮电大学 A 7 北京交通大学 A+ 18 西南交通大学 A 29 上海大学 A 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9 哈尔滨工程大学 A 30 武汉理工大学 A 9 北京大学 A 20 山东大学 A 31 吉林大学 A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21 南京邮电大学 A 32 东北大学 A 11 浙江大学 A 22 西北工业大学 A 33 中国传媒大学 A B+ 等 (49 个 ) :中国民航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重庆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中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深圳大学、云南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福州大学、湖南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安徽大学、长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河海大学、西安邮电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燕山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南大学、贵州大学、南昌大学 B 等 (50 个 ) :天津工业大学、东华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江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南通大学、五邑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汕头大学、新疆大学、海南大学、江南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华侨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济南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北方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山西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扬州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河北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长沙理工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大庆石油学院、西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重庆工学院、东北电力大学 C 等 (33 个 ) :西南大学、湘潭大学、烟台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黑龙江大学、内蒙古大学、聊城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华东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青岛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沈阳化工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计量学院、中原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延安大学

高考改革合并“本科批次”有什么影响

高考改革合并“本科批次”有什么影响

2016年,广东等15个省(市)取消了本科第三批次(即原二本B),将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合并,而上海市更是率先将所有本科批次合并成一个本科批次。那么,合并二本批次,对于我们广东考生来说到底有哪些影响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合并“二本”能否消弭学历歧视

人们通常所说的“一本、二本、三本”,是指高校在高考招生时的录取批次,一般来说,批次越靠后,录取分数线越低。学校所在批次与这所学校的等级、层次已经几乎可以画上等号。这种对学校的等级划分,也直接影响到了毕业生的社会评价,并使学历歧视更加泛滥。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省份明确将合并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这也宣告着“三本”或将在不久的将来退出历史舞台。

合并“二本”是消弭学历歧视的第一步,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减轻基础教育的高考焦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整个社会的教育等级意识,不会因为取消“三本”就自然消失。我国高校还有其他身份标签,比如“985”和“211”,公办和民办等等。如果只是取消“三本”,继续保留一本、二本,以及“985”“211”等其他教育等级意识的标签,那么这些标签对高校的身份价值将更大,一些用人单位会更强调学生的这些标签,那么“院校歧视”和学历歧视问题仍然会存在。

纵观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鲜有由政府为大学分级的现象。大学名气、毕业生质量,完全由市场认定。高校只要在正常的教育市场中自然发展、自然竞争,就会以学校自身的水平和特色吸引学生,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得以在毕业生的市场竞争中体现出来,形成与自己相符的社会评价,积累学校的美誉度。

别让考生纠结上几本了

高考录取批次人为地把高校分为三六九等,既制造高校间的不平等竞争,也加剧了基础教育的名校情结和升学焦虑。高中学校关注本校的一本率、二本率,学生和家长也在乎能否上一本学校。目前,一些地方还保留着三本,而已经融合二本、三本的地方也没有确定何时进一步取消二本。从已经取消三本甚至二本的改革实践看,一步到位合并所有本科录取批次,不存在技术问题,也不会导致录取秩序受影响。我国大多数省(市、区)都已经实行平行志愿,融合批次只需调整平行志愿院校个数。

广东今年合并了二本A、二本B批次,只有一个二本批次,考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一次性填报11所(第一组7所+第二组4所)平行志愿院校,以前是8所(5+3)平行志愿院校。这一融合,让原来的二本B院校得以向考生展示学校办学特色。录取结果显示,有部分原来的二本B院校录取分数远远超过以前的二本A院校。考生再也不必纠结于上一所差一点的二本A学校,还是上一个二本B好专业的问题。就在广东合并二本批次前,已经连续几年把部分办学“优质”的二本A院校、专业“升格”到一本招生,如深圳大学、广州大学。这提高了广东一向“低调”的一本率,同时也鼓励二本院校办出水平和特色以“升格”到一本。

取消所有录取批次,赋予了所有高校平等竞争环境,促进高校用办学质量和特色吸引学生,而不是想着如何升格。这也引导学生在选择学校、专业时,淡化学校身份,关注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这样的改革,对于教育局来说何乐而不为

合并“二本”不能仅“看上去很美”

合并本科批次,可以打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有利于民办高校吸纳高素质生源,有利于民办与公办高校间的平等竞争……但,如果后续工作和配套措施跟不上,合并“二本”就只能“看上去很美”。长期以来,“三本”院校作为“末流院校”的代名词,在考生、家长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如果社会和家长对原“三本”院校的偏见不消除,在他们的心中永远会有“二本”“三本”之分。加上不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将“民办院校”毕业生挡在提干、招工人员之外,无形中继续将公办、民办院校分个三六九等,即使合并“二本”,也是有名无实。

合并“二本”,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原二本B高校而言,确实是春天来了,如果能够乘着这个改革的契机,也是对自身学校的提升的机会;而对于实力弱的民办高校而言,则是寒冬将至,从此与前列高校越拉越远。总之,合并高校批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强化宣传,改变人们对民办院校的认识,取消无形的歧视民办高校的政策,引导高校回归办学实力的竞争……这些工作,一样也不能少。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