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中考成绩?
{如何查中考成绩?中考成绩查询的密码一般是准考证号,有的是身份证后六位,密码可以自己...
接下来,中锦楼将给大家介绍高考语文题的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你解决一些烦恼。
五、(22分)(注意: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灯 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试题的实质是考查考生对段落作用的判断。在散文中,作者往往会通过强调来传递自己的情感,而细节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且在判断目的时候,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其实判断最好的解释就是作者自己的话。关于这个细节的问题,作者在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就显示了与作者的童年生活有关系。再从文章的结构来看,作者这样设置,要做什么?我们会发现,作者在介绍完这些内容后,就依次为基础开始了自己的情感抒发和描写,显然与此有关系。
结合作者的解释,我们可以总结这样描写的目的,一是来表明童年生活在自己的印象中非常真实,难以忘怀。二是表明这盏等在童年带来的温暖和温馨。三是从结构讲,引起读者的好奇,为下文的展开做好了铺垫。跟所陪发的答案相比,非常接近。
答案参考:1)寄托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2)是童年的生活图景更加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3)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学生在完成此类试题的时候,往往是无法下手,为了分数只好乱写乱猜。其实解释含义,就是要说明该语句的来龙去脉,简单的说就是要说明“为什么”。(1)句可以这样进行,首先分析原句意,在脱离原文的基础下有哪些地方意思不明确。经过分析,会发现有两处不明,分别是“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他们具体指什么,不清楚。其次回到原文判明该句是针对什么对象而言的。回到原文后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是在说明了自己在雪天中保护灯火时的心态之后的一句解释性话语,表明本句的解释是要求说明作者的心态的。第三,结合原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判明不清楚部分的含义。“那情景”指的是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的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则是指小心翼翼的,特别珍惜的心情。将二者联合起来,从上下文中找出为什么答案就可以了该句的上文有“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下文有“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了。
答案参考:(1)、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也是很宝贵的
(2)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的财富。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说明:本句中只要解释明白“我为什么要喃喃自语和我到底迷失了什么”就可以了,在文章关注政作者自己的议论抒情文段就可以了。方法同第一句的解释。
答案参考:(1)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惆怅。
(2)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说明:关于人称,早在2000年的高考中就出现过,这是文章学研究中的一个比较新的话题,一般的语文教师不大关注,对学生并不做具体的说明,因此本题可以说击中了语文教师的软肋。这个知识点如下:具体详见下面的表格。
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
我们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表达技巧及作用要点解说
人
称
表
达
类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真实亲切,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答案参考:第一问:(1)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
(2)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称相互交叉的情形。
第二问: (1)不同的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2)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答:
解析说明:这实际上是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其实,我们只要根据“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就可以判断出此时的灯火已经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灯火了,而是成了作者心目中某种思想情感的代名词了。根据象征性散文的特征,我们只要能够在文章之间找见作者强调的灯火的特征就可以完成该题。而这在文章中间有两个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一个是作者进行的详细描写的地方,就是细节部分,二是作者在文章中间进行的议论抒情文段所针对的对象,只要把这两个方面做好了,然后进行必要概括归纳就可以了。
此外还要说明的,所谓意义,可以简单理解为作用。
答案参考: (1)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2)灯光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3)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光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连续几年全国卷都考了补写语句型连贯题。对于考生来讲,相对于句序排列型连贯题,这种题难度更大,学生更容易失分。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高考语文语句补写题,仅供参考!
高考语文语句补写题解题方法
由题型特点知解题规律——是什么,怎么办
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其命题过程是:命题人在预先选好的一个文段中挖去几个句子,要求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其答题的实质是:让考生在一些隐性提示的引导下,将这个文段再“完形”,甚至可以说是“恢复原貌”。
“句子从文本中来”“句子关系是引领、总结、衔接”,这2大特点就决定了做题时应坚持的3大步骤,唯有这样,才可能把句子写准写对。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一)答案源于文本
“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另有字数限制,并且不能照抄材料。那么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何处答曰: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
(二)答案与上下文关系明显
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有什么关系呢答曰: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由考查点析答题技巧——写什么,
总起句的补写
语句补写,命题者一般会选择关键部位的语句让考生补写。关键部位的语句首先当属总起句,即能领起或概括整个语段或下文层次的语句。这时的语句补写,实际上就是一个压缩语段题,只要能概括语段或下文内容即可。当然,要考虑到前后句子的衔接连贯问题。
高考语文语句补写题试题讲解
[典例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①,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②,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③,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解析]结合“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可以推断,答案应该这样组织:一是……,二是……,三是……等。句①可根据其后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进行概括;句②由“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提炼概括即可;句③可由“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概括分析出来。
[参考答案]①一是文化的教养②二是社会的担当
③三是自由的灵魂
总结句的补写
所谓总结句,就是指对整个语段或语段中某一个(两个)层次内容做出总结的句子。在语句补写题中,这样的句子前面通常有“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提示性语言。总结句的补写,与总提(起)句的补写一样,是对前面内容的归纳、总结,有的则是对前面具体内容的概括与升华。总结既要准确,又要全面。有时是对上文两至三个层次的内容总结,补写时不可漏掉要点。
[典例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一年前,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此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更是摩拳擦掌,①。一年来,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以创新的合作模式,就共建“一带一路”做出巨大努力,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全方位推进沿途国家双边和区域合作,取得可喜进展。②,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被誉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③,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语段的中心,然后根据横线前后的语境进行总结概括。具体而言,本段的中心应是“战略构想”的意义及影响。根据这一中心意思及句①前的表述,可推断句①应补写这一“战略构想”的影响及意义;句②可由“承接古今”推断“什么”“承接古今”,由句②前的内容可总结出应填的内容;句③由其前后的句式“一个……”“一项……”可推知所填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其国际影响与战略意义可见一斑②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③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
展开句的补写
所谓展开句,就是一个句子展开说明或论述,前半句已有,要求接着往下写,要写的句子就是展开句。
展开句多出现在同一个句子的上半句或下半句中,通常是并列关系复句的另一半,条件关系复句的或“条件”或“结果”等。补写时或合理推出语段未有的新内容,如下题的第①句;或根据上下文推出已有的内容,如下题的第②句。展开句的补写在语句补写题中有上升趋势,在复习中应引起关注。
[典例3](2015·全国卷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①。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②,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在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③,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
[解析]通读语段,了解其大意,观察要填入的各空在语段中所处的位置。第①句应是前面内容的展开,由“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可知第①句应该是说“提高了交易效率”。第②句,前面是“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的展开,联系现实可知,对“工作忙碌”的上班族来说缺的是时间,故第②句应与“时间”有关。由后面的“还易于……”可知,第②句中要有“除了”或“不仅”等字眼。第③句应是对整个语段的总结,根据“完成购物……”可知,应突出电子商务的特点,即“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商品信息”。注意前后的连贯和句子的顺畅。
[参考答案]①从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②除了大量节省宝贵时间③上网浏览商品信息
1.(2015·全国卷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①。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③,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解析:回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辨明有效信息,即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段的意思,一是空格前后的语句的意思。本语段主要介绍了阅读的类型和阅读的目的。其次根据语境,合理推导。①处的前文否定了读书只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后文介绍了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所以①处应该填类似于“阅读分为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的内容;②处,前文指出批判型阅读是创造性阅读,那么它不追求的就是记忆型阅读的特点,据此可知此处应填类似于“简单的知识记忆”的内容;③处,前文说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后文说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那么此处应填与“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类似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2.(2015·广东高考)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产品说明书的出现是商品生产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商品的使用方法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常识。_①_,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_②_,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艰涩难懂、产品说明与实际不符等各种问题。现在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_③_,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
①
②
③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清句间关系,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具体到本题,可由①处后面的“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可知,①处应填“未给产品配备使用说明书”一类的内容。②处后面的“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暗示了前面的内容与说明书文字的准确性有关。从上下文看,③处谈的是与“产品质量”相对应的“产品说明书的质量”的相关问题,且与后文构成递进关系。
参考答案:①如果没有产品说明书②产品说明书的文字必须准确无误③可很多消费者不太关注产品说明书的质量问题
3.(2015·安徽高考)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_①_,绘画是片段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文字都是色彩;_②_,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千姿万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疾进,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的心态又有何异
①
②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意思,提炼出两个要点:文学和绘画。其次,联系上下文可以发现,①②两处都是文学和绘画并举,由第①句后面将“绘画”比喻为“片段静止的文学”可知,第①句应是将“文学”比作“绘画”,句子采用“文学是……的画面”的形式。根据第②句前面的分号和后面的“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与“所有文字都是色彩”相对可知,第②句所填内容应与“文学用文字作画”相对,即“绘画用……”。再次,注意句式的整齐。最后,注意字数的限制。
参考答案:①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画面②绘画用线条色彩写作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艺复兴是一个文化奇迹,在那个年代,①,还有我们伟大的伽利略等物理学家,还有弗兰西斯·培根等哲学家。伽利略开创了实验验证真理的先河,而培根子则是宣扬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人。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②,因为他就像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一样,创立一派学说并广收信徒。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于是,③,人们就不断用实验物理的方法去探究新的知识。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瞻前顾后”,前面涉及了“文艺复兴”,而后面有“还有……还有……”,由此判断第①空应该是讲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文艺大家;根据“因为他就像……信徒”可知,第②空主要讲为什么把“培根”称为“培根子”;根据前面“知识就是力量”及横线后面的内容可知,第③空应该是讲人们那样做的目的,也就是寻求力量并汲取力量。
参考答案:①诞生的不只是莎士比亚等文艺大家②之所以称呼培根为“子”③为了寻求力量并汲取力量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连环画从它萌芽的时候起,①,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书籍都绘有线描插图,有的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即“回回图”。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②。当20世纪20年代连环画正式诞生的时候,人民大众已经熟悉了这种绘画形式并自然而然地接受它。可以说,连环画是插着文字的翅膀飞向人民大众的,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③,所以它很快普及开来,并逐步走向成熟。
解析:作答本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①处与它前面的短语构成一个完整句,领起全段。从下文看,文段阐述的是连环画与文学的关系,故应填“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等相关内容。②处与前面的“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构成并列关系,说明插图的作用,而从后文看,主要强调人民大众熟悉这种绘画形式,所以该处可填“又使线描插图为人民大众所熟悉”等相关内容。③处是连环画普及的原因,根据上文,可填“由于连环画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等相关内容。
参考答案:①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②又使线描插图为人民大众所熟悉③由于连环画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如果真的允许人体器官自由交易,①,买方则是富人。②又有哪一个穷人能高价买得起肾此外,卖了肾或其他器官又引起其他疾病,岂不成为社会负担正因为这许多问题,即使在荷兰这样最开放的国家,③。
解析:语段围绕“器官交易”展开,由后文“买方则是富人”可知,第①空应填入“卖方为穷人”意思的句子。第②空及下一句是对前文的解释,强调富人不会卖肾,穷人买不起高价的肾,而后文谈的是穷人,那么第②空自然应填富人。结合标点及下句的句式,可知第②空应使用反问句式。第③空是总结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前文谈的是器官交易的弊端,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入“不允许人体器官的交易”,又因为要与前文的关联词“即使”搭配,所以须在句首加上“也”字。
参考答案:①卖方一定是穷人②有哪一个富人肯把自己无用的另一个肾卖掉③也不允许人体器官的交易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如果你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父母可能会警告你说,①。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灯光昏暗,你的瞳孔将根据周围的光环境进行自我调整,眼睛不会受到伤害。父母的误解,可能和生活体验有关:当人们在昏暗环境下看书时,眼部持续紧张,很容易感到疲劳,可能出现②的情况,于是就以为近视与昏暗光线有关,其实,上述症状并不持久,③,根本不会对视力造成影响。
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语段的意思,特别是语段的观点和事例;二是空格前后的具体内容等。语段主要表述的是微弱的灯光与视力的关系。第①空,前文描述父母对孩子在微弱的灯光下读书的警告,其中“说”暗示,空格的内容是父母要说的话,根据空格后的“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伤害”,可知此处应填“这样做会损害视力”等内容;第②空,前文分析在微弱灯光下读书瞳孔的变化以及父母的误解来自于生活体验,再结合后面的“近视”可知,第②空应该填“看不清远处事物”等内容;第③空,由“并不持久”可知应该填“可恢复”等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这样做会损害你的视力②暂时看不清远处物品③短暂休息即可恢复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关于校园安全的各项规定已经相对完善,①。落实的深度,要求建立起切实完备的校园安全责任落实机制,②,而应建立事前防范机制,以事后问责倒逼责任落实;落实的,要求对校园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处置。彻底改变校园安全责任高举轻放、安全意识“举重若轻”现象,才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③,要用行动去落实。
解析:通读语段可知,第一句是对整个语段的概括。根据下面的内容,可知第①处应填“需要的是对各项规定落实的深度和”等相关内容。根据“而应建立事前防范机制”可知,第②处应填“不能等事故发生后才追究责任”等内容。根据“要用行动去落实”可知,第③处应填“不能停留在口号上”等相关内容。
参考答案:①所需要的只是落实的深度和②不能等到事故发生才进行责任追究③不能仅停留于口号
<上一篇山东高考560分全省排名?
下一篇>证券分析师含金量怎么样?